纖維藝術
纖維藝術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現代藝術觀念和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被學者稱為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纖維藝術與紡織藝術設計在材料、工藝和表現形式上有著共同的淵源關系,現代發展中二者彼此交錯、相互影響,不存在絕對的界限。具體作品中,纖維藝術與紡織藝術設計的界限常常難以界定,這一窘境在國內外許多展覽和著作中屢見不鮮。
纖維藝術具有無限開放性,為藝術家探索多元材料和新穎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空間。參展作品的材料豐富多樣,包括羊毛、絲線、紙、棉線、鐵絲、布、銀線、稻草、亞麻、銅絲、樹脂、塑膠等。這些材料因藝術家的創意使用,呈現出陌生化的視覺效果,構建了個性化的審美王國。
起源發展 編輯本段
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經歷了從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呈現出文化互動的繁榮景象。形態多元化、藝術風格多樣性和材料綜合性構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征。探索綜合材料的功能與價值已成為世界各國纖維藝術家廣泛關注的課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下,藝術家們發現纖維藝術中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中材料處于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促進了對傳統纖維藝術觀念和形式的深化認識,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當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廣泛探索、大膽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風貌。
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利用動植物纖維制作服飾及裝飾品已非常普遍。《詩經》中多次提及用獸毛織成的毳衣及香草裝飾。春秋時期,吳、越、鄭、衛等國的織造和染色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戰國時期,絲織物在織法上不僅能織細密的平紋,還能織復雜的斜紋、提花和繡花。齊國和楚國是當時主要的絲織品產地,齊國以薄質羅紈綺縞和精美刺繡聞名,楚國的絲織品以湖北江陵出土的最為著名,被譽為“絲綢寶庫”。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專門從事織繡的機構和藝人。新中國成立后,纖維藝術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地毯行業,中國的地毯作品《萬里長城》曾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總部。20世紀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纖維藝術迎來了明媚的春天,從此在世界纖維藝術舞臺上有了中國的聲音,進入了空前的多元創新與探索時代。
藝術理念 編輯本段
纖維藝術無論是傳統平面作品還是前衛裝置作品,都將材料作為基本元素,利用不同技法表達觀念和思想。藝術家通過挖掘材料的特性,改變其外部特征并賦予新的形式和內涵,使其產生新的視覺效果。一定的材料適于一定的造型,材料與造型相適應才能增強其審美價值。美國纖維藝術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充滿魅力,通過對材料的深刻認識及對其品質的充分挖掘,創作出令人回味的纖維藝術作品。
教育傳播 編輯本段
纖維藝術是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其特定材質的運用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其獨具平面性、立體性及空間性的造型特點。纖維材料質地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與化學性,使其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效用。然而,這樣一個獨具審美意蘊的藝術種類,在中國的主流藝術教育中曾長期缺失。
1985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林樂成教授首先開設了編織壁掛設計制作課,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在大學開設編織壁掛教學的第一課。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纖維藝術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這也應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纖維藝術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教育。多年來,他先后為多個大型公共建筑空間設計制作了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樣式的纖維藝術裝飾品,同時其藝術作品也譽滿全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纖維藝術工作室于2000年正式成立,幾年來,纖維藝術工作室學生創作實踐作品先后入選多個國內外大型展覽,獲得多項國家級和國際獎項。纖維藝術已經在中國的高校開花結果,一批熱愛纖維藝術的教育工作者正樂此不疲地耕耘在講壇和工作室里,我國的纖維藝術教育已經初具體系規模。
國際交流 編輯本段
1962年,第一屆國際壁掛雙年展在瑞士洛桑開幕,帶動了國際纖維藝術的熱潮,瑞士成為世界纖維藝術重鎮和中心。后來該項活動停辦近40個春秋,林樂成教授多方呼吁和奔走,努力使這一藝術盛會重現輝煌。2000年10月20日,“從洛桑到北京——2000國際纖維藝術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隆重開幕,來自15個國家的90多位作者的140多件作品參展。2000年10月22日,“從洛桑到北京——2000國際纖維藝術學術研討會”舉行,基維·堪達雷里教授提議復活現代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來自世界各國的纖維藝術家們鄭重簽署了《北京宣言》,相約兩年后在北京再相聚。2002年第二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年展如期在北京舉行,標志著中國纖維藝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引領著世界纖維藝術的潮流,建立了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
審美特征 編輯本段
材料美:纖維藝術的材料由動植物纖維材料、人造纖維材料和實物材料三大類組成,每一類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屬性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感應。動植物纖維材料一般具有樸實天然的美;人造纖維材料一般具有彈性光亮的美;實物材料則有實物特具的內涵信息的美。不同自然屬性的材料美在藝術家的視覺中轉化成美的心理感應,經過恰當的藝術表現,賦予材料一種特定意義的審美價值。
肌理美:不同質感的纖維材料因為柔軟,可以人為地自由加工處理,產生千變萬化的肌理美。肌理美是一種視覺形態,具有物理傾向性的張力在不同組織結構中的穿行延伸是創造肌理美的表現因素,并同時影響著人的心理感受。肌理美又具有不同的質量感,與光影、色澤、形態相融,形成一種美的質量感。
形態美:具有傾向性的張力是構成纖維藝術形態美的靈魂。現代纖維藝術常運用力的重疊獲得深度,產生比物理距離還要強烈的空間形態美;運用力的漸變獲得序列,創造具有節奏韻律的形態美;運用透視的抽象變形獲得張力,形成具有動感的形態美。
色彩美:纖維藝術的色彩美通過纖維藝術自身的色彩表現和纖維藝術的色彩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兩方面關系的協調對比而共同完成。色彩在纖維藝術中,是經過經緯色線的組合配置、在交織形成的點線面肌理的層次中體現的。現代纖維藝術的色彩表現是在追求整體空間美的關系中體現的,一般具有兩大類的特點:運用材料的本色或鄰近色彩的構成語言;運用材料對比色彩的構成語言。
空間美:纖維藝術作品無論是二維的壁面形態還是三維的空間形態,只要一經掛起,其形態、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與周圍空間的眾多因素發生關系,藝術家必須從中去平衡協調,并使人們在視覺心理中產生審美聯想,最終完成整體的空間美。
空間環境 編輯本段
纖維藝術作為現代室內空間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充滿自然氣息的軟性材料和豐富多樣的藝術形態,成為連貫室內空間與人的情感紐帶。纖維藝術品與室內空間環境風格的和諧,營造了室內建筑藝術空間,使纖維藝術在環境設計中占有主導地位。纖維藝術品的親和力和起伏流暢的肌理,廣泛地改觀了室內建筑空間的環境。纖維藝術在建筑空間中具有空間導向性功能,引導人們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使各空間層次與環境之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交流。
對人影響 編輯本段
文化角度:纖維藝術在經與緯、編與織的運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空間化的語言,提供給人們一個情感述說的廣闊空間,其中包括創作者內心的情趣、對美的追求、民族精神的表達。例如,基維·堪達雷里創作的《秋之印象》,表現了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
心理感受角度:人的心理感受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傳達到內心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體到室內纖維藝術品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注目、是否讓人們觸景生情、是否能體現人們的行動心理,都會對室內環境設計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瑞士藝術家摩依克的作品《無題》,把壁掛作品陳設于室內環境最突出的中心部位,起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藝術地位 編輯本段
現代纖維藝術是現代藝術的一種形式,在現代藝術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公眾較為普遍的喜愛。纖維藝術之所以被人們普遍喜愛,除了它本身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生命力外,還因為人們每天所接觸的現代都市環境大多是出自冰冷的機器,是一些缺少情感的模式產物。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越來越少。將纖維藝術,尤其是用手工精心制作的現代纖維藝術,裝飾于室內外的環境中,可營造一種既溫馨又富有個性的藝術氛圍,使人們從鋼筋水泥的包圍和由冷漠的機器成批生產的產品環境中感受到一點人情味,同時也能使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滿足。
材料研究 編輯本段
隨著藝術觀念的更新及科技的融入,材料是纖維藝術家關注的焦點,材料的突破很大程度推動了纖維藝術的發展。纖維藝術材料可分為天然纖維(如竹、藤、棕、柳、葵、葦、稻、麥、高粱、玉米、麻、棉、植物的桿、莖、韌皮或花、葉、蠶絲、毛發、馬尾及鬃、毛、絨等)和化學纖維、人造纖維和有機合成纖維(如尼龍、滌綸、乙綸、丙綸、氯綸、氨綸、氟綸等)。這些纖維各有特性,不僅在數量上為天然纖維做了補充,而且在性能和觀感上都有天然纖維所不及的品質。
形態特性 編輯本段
中國現代纖維藝術從時間、名稱和藝術創作風格上,可分為三個時期:“編織藝術——平面創作時期”、“軟雕塑藝術——立體表現時期”、“裝置藝術——空間塑造時期”。
編織藝術——平面創作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擺脫了文革時期的陰影,對生活重新點燃了熱情。這種熱情激發了古老手工編織藝術的興起,人們在經、緯之間找到了藝術創作的靈感與渴望。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質樸、簡潔、概括、平面化,帶有粗糙、簡單的特點,但為后來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軟雕塑藝術——立體表現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軟雕塑”一詞首次在中國提出。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風格趨向多樣,既有追求毛感的厚重,也有追求麻感的質樸;既有追求色彩的豐富變化,造型的嚴謹塑造,也有追求肌理外觀的特征,材質對比的表現。設計者盡可能發揮經、緯編織這一獨特的藝術語言,用線來塑造形體,表達人們的精神世界。
裝置藝術——空間塑造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高科技迅猛發展,新材料不斷涌現,人們生活逐漸步入小康,對美的要求也產生了很大變化。現代纖維藝術開始轉化為裝置藝術,注重對場景、對空間環境的利用與容納,對整個展示環境的包容。現代人不僅要追求材質、形式的美感,還要享受場景、環境空間所帶來的活力。
含義定性 編輯本段
目前“纖維藝術”的劃分在學術界雖沒有準確的界定,但一般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狹義的,泛指編織藝術的延伸,側重欣賞型藝術;另一種是廣義的,既有欣賞型也有應用型,既有服飾型也有裝飾,既有織也有印、繡,只要由細小纖維構成的,都可以稱為纖維藝術。纖維藝術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它使用天然纖維、人工纖維、化學纖維、有機合成纖維,通過編、結、纏、繞、貼、扎、縫、染等綜合技法構成軟體或綜合材料構成體,如編織品、裝置軟體等,通稱為現代纖維藝術。它具有堅硬或柔軟,沉靜或路動,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艷麗或暗淡,堅立和凹凸等不同的質感、肌理感、色彩感、狀態感。纖維藝術終將為一門綜合性、多元性與邊緣性的藝術學科,在與現代人類生存環境親和中,內涵豐富,風格獨特,能烘托著人與環境的和諧氛圍,顯示出視覺美和觸覺美的藝術魅力,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現代生活中同大量使用硬質材料制品所帶來的冷漠感,重新讓“人情味”回歸人間。
形態功能 編輯本段
纖維藝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發展至今,正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理論體系,這是由纖維藝術獨特的藝術特性決定的。纖維藝術的形態包含了纖維材料、技法、存在狀態、發展狀態等在內的多種因素,特殊的材料、手工勞動的深刻含義、順應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及思想觀念的主題與風格等等,纖維藝術的形態充分展現了其自身的魅力。纖維藝術的功能主要是指纖維藝術的材料、技法、表現形式等構成因素在與人們的審美、社會需求的關聯中表現出來的有利的作用,它的功能特性及與建筑空間的完美結合又為其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及發展空間。纖維藝術集古典與現代、浪漫與沉穩、工業文明與傳統手工于一體,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藝術門類。說它古老,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七千余年前的河北磁山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都相繼出土了紅陶紡輪,它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走過了漫長的蹉跎歲月;說它年輕,是指20世紀在瑞士洛桑形成的世界纖維藝術中心以及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中國形成的纖維藝術創作研討潮流。纖維藝術國際學術及作品交流展覽經過數年的沉默與積淀,在世紀之交的中國又重新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