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消費
情緒消費,也被稱為“情感消費”,指的是消費者在確保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開始更加關注商品或服務所能帶來的情感層面的體驗以及心理上的滿足感。這種消費行為本質上是通過購買活動來實現情緒的宣泄、精神的愉悅以及心理的補償。
情緒消費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商品的媒介化傾向。具體而言,它主要體現在網絡平臺上銷售的一系列情緒消費服務上,這些服務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傾訴、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同時,各類玩偶、手辦、盲盒等實物商品,也是情緒消費產品中的典型代表。此外,文化旅游消費作為一個具有廣泛需求的領域,同樣受到情緒價值的深刻影響,成為情緒消費的重要一環。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情緒消費品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并無實際物質形態。
進入2025年,情緒價值在推動消費增長方面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根據《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的數據,高達99.9%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其中56%的人選擇了“情感支持”類服務,如陪聊、陪玩以及樹洞平臺等,這些服務在26至30歲的年輕人群中尤為受歡迎。
情緒消費還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年輕人表達自我、彰顯個性的需求。同時,相較于現實消費可能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情緒消費提供了一種更為私密和安全的消費方式。
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
| 類別 | 詳情 |
|---|---|
| 別名 | 情感消費 |
| 定義 | 消費者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之外,更加注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滿足感,通過購買行為實現情緒釋放、精神享受和心理補償的消費模式 |
| 最早提出者 | 日本專欄作家荒川和久 |
| 首次提出用途 | 指重視精神滿足感的消費行為 |
產生背景 編輯本段
日本社會背景
在日本,“情感消費”的產生有著獨特的社會根源。隨著高齡化問題不斷加劇,結婚率和出生率逐年降低,獨居者以及獨居家庭的占比連年上升。這種“社會的個人化”趨勢,催生了“消費的個人化”特征。日本消費者愈發傾向于彰顯個性,以內心愉悅為目的進行“情感消費”。同時,在豐裕社會環境下,物品和服務的功能性不再是消費者購買的唯一考量。商品作為身份地位象征的符號價值日益凸顯,成為決定商品價值的重要因素。此外,數字技術的迭代發展,使人際交往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數字時代的社會關系不再是簡單的個體互動,數字化生存成為當今社會年輕人的生活常態,這也為情緒消費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中國消費趨勢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明確指出,情緒消費已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決策的新熱點。當下,年輕人面臨著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等多重壓力,對情緒調節和情感滿足的需求愈發強烈,情緒消費因此受到廣泛關注。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2025年,情緒價值在帶動消費增長方面表現顯著。據《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顯示,99.9%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其中56%的人選擇“情感支持”類服務,如陪聊、陪玩、樹洞平臺等,這類服務在26 - 30歲人群中最受歡迎。
類似的療愈經濟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大。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療愈經濟市場規模已達10萬億元,全球療愈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療愈家居成為市場新增長點,智能燈光系統、可調香薰機、白噪音音響等產品銷量年增超40%,自然風、中古風設計成為主流。
受情緒價值影響,越來越多的潮玩、文創品牌進入消費者視野。2025年7月,在第七屆上海國際禮業博覽會上,1500家優質展商帶來超過10萬款覆蓋文創IP、網紅家電、3C數碼、食品飲料、時尚餐廚、辦公文具等品類的年度新品爆品。情緒消費的增長還影響著零售商業業態的變化,購物中心需要潮玩品牌和強IP形象帶來人氣和流量,潮玩品牌則借助更高曝光率擴大品牌影響力,實現破圈,形成雙贏局面。據《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情緒消費在總支出中的占比向“中間地帶”集中,“占比21% - 30%”的人群比去年增長了近8個百分點,預示著情緒價值正從邊緣支出躍升為剛需配置。同時,興趣消費、演出現場和“漂亮飯”等具有可見性和儀式感的消費場景,在18 - 25歲群體中尤其活躍,“被看見的情緒”成為決策因素。截至2025年7月,潮玩品牌的門店分布廣泛,據仲量聯行數據,上海市已有超過350家潮玩及雜貨品牌門店開業運營,且潮玩品牌還在探索周邊衍生品類,主動開發全新消費內容。
產品種類 編輯本段
線上情緒服務
情緒消費中,網絡平臺上銷售的情緒消費服務是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傾訴、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不同類型。這些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情感交流渠道,滿足他們在不同場景下的情緒需求。
實體情緒產品
各種玩偶、手辦、盲盒等是情緒產品的典型代表。這些產品以其可愛、獨特的設計,吸引消費者購買,成為他們表達情感、寄托思緒的載體。
文旅消費領域
具有廣泛需求的文化旅游消費,也是情緒價值引領的重要領域。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通過欣賞自然風光、體驗不同文化,獲得情感上的愉悅和滿足,實現情緒的釋放和精神的放松。
概念性情緒消費品
還有一些情緒消費品甚至只是概念,并無實物,如網上售賣的“愛因斯坦的腦子”。這類產品滿足了消費者對于新奇、獨特事物的追求,通過購買概念性產品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
主要特點 編輯本段
商品媒介化
商品的媒介化是情緒消費的典型特點。在情緒消費中,商品或服務只是傳遞情感的媒介。消費者通過購買這些商品或服務,使個人心理得到滿足,壓力得到舒緩,情緒得以宣泄,情感有所寄托。滿足情緒價值的商品并不強調實用性,有些商品甚至沒有實體產品,完全摒棄了使用價值,變成純粹傳遞情感的媒介。
消費過程情緒化
情緒價值體現在消費的各個環節。購買的整體環境必須契合人的情緒體驗,從店鋪的裝修風格、音樂氛圍,到銷售人員的服務態度,都蘊含了情緒調動的元素。情緒體驗貫穿整個購買過程和使用過程,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特定的情緒狀態中。
消費優勢 編輯本段
滿足個性需求
隨著個體意識的逐漸覺醒,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自我實現和個性表達。他們渴望通過購買具有獨特魅力和個性化的商品來彰顯自己的品位和態度,從而在心理上獲得自我認同和價值感的提升。情緒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年輕人表達自我、追求個性的需求,使他們能夠通過消費展現自己的獨特個性。
具備社交屬性
情緒消費具備一定的社交屬性。年輕人在購買和使用這些商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和體驗,從而建立起一種基于共同興趣和愛好的社交圈子。這種社交互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年輕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還能讓他們在互相交流和學習中,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見識,實現個人成長。例如,購買同款潮玩或參與同一主題的文化旅游活動,都能成為年輕人之間交流的話題,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保護個人隱私
情緒消費可以防止現實消費可能產生的隱私泄露問題。虛擬、陌生的“樹洞傾訴”“陌生者閑聊”等服務,讓失意者在被關懷和撫慰的同時,生活尊嚴得到保護。與此同時,也能給陷于精神困頓中的年輕人以一種情緒助力,幫助他們在不暴露個人隱私的情況下,緩解心理壓力,調整情緒狀態。
消費陷阱 編輯本段
消費者面臨的風險
情緒消費作為一種虛擬商品,存在可能的消費陷阱。對消費者而言,要防止頻繁購買虛擬商品陷入消費成癮的困局,過度依賴虛擬情緒消費來滿足情感需求,可能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真實情感的建立和維護。同時,要避免輕信虛擬商品功能,誤入自欺欺人的窘境,一些商家可能會夸大虛擬商品的效果,消費者需保持理性判斷。
商家可能存在的問題
對商家而言,要防止假借情緒消費惡意斂財,杜絕以合法的情緒消費之名行非法之事。部分不良商家可能會利用消費者對情緒消費的需求,設置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陷阱,損害消費者權益。
社會治理的挑戰
對社會治理者而言,應該確定情緒消費的合法邊界,引導消費者在遭遇心理困境時,更多尋求現實世界中親朋好友或者專業人士的幫助。同時,加強對情緒消費市場的監管,規范商家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消費從追求使用價值到符號價值再到情緒價值,是消費升級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情緒消費會重塑商業模式,重新賦值商品和服務。它促使商家更加關注消費者的情感需求,開發出更多具有情感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務,推動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同時,情緒消費也反映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是更加關注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
相關看法 編輯本段
專家看法
心理咨詢師段錦礦認為,虛擬情緒消費的興起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困境:“世界愈繁華,人性愈貧乏”。友情和愛情作為人性的基本需求,正在被商品化。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無疑是這一現象的主要推手。虛擬情緒消費的確存在多方面風險,包括個人隱私泄露等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潛藏在心理層面的風險。如果過度沉迷于虛擬情緒消費,會妨礙真實的、深入的友情和愛情關系的建立與維持,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質量。
大眾看法
對于虛擬情緒消費,年輕人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如李女士認為,在當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很難找到一個能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因此,她樂于為這種情緒價值付費,通過購買情緒消費服務來緩解壓力,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而來自北京的周悅則表示,她不會選擇情緒消費,因為她認為將個人隱私透露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擔心個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