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SpaceX(全稱: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中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由知名企業家及投資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于2002年6月創立的一家領先太空運輸公司。公司總部原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埃爾塞貢多(El Segundo),后遷至霍桑(Hawthorne)。其主要業務涵蓋軌道火箭發射、載人航天及衛星互聯網服務,其中衛星互聯網服務以“星鏈”(Starlink)業務為代表,致力于通過衛星網絡為全球用戶提供高速互聯網連接。截至2024年12月,SpaceX旗下的星鏈項目已成功將7568顆衛星發射至近地軌道,其中6690顆衛星仍在運行,使SpaceX成為全球最大的衛星運營商。
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
創立背景與早期探索
2001年初,馬斯克向火星協會捐贈10萬美元,獲得了一次演講機會,并宣布了構建“火星綠洲”的構想,即在火星上建立微型實驗溫室并種植植物,以激發公眾對太空探索的興趣。然而,由于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導致俄美關系緊張,馬斯克從俄羅斯購買洲際導彈改造成火箭的計劃未能實現。在受到“屈辱”后,馬斯克決定自主建造火箭。
2002年6月,SpaceX正式成立,并推出了首枚火箭“獵鷹1號”(Falcon 1),該火箭名稱靈感來源于《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號”(Millennium Falcon)。“獵鷹1號”是一款一次性兩級軌道運載火箭,建造成本約為1億美元。次年,公司推出了第二艘宇宙飛船“龍”(Dragon),其名稱來源于彼得、保羅和瑪麗的熱門歌曲《Puff, the Magic Dragon》。2005年1月,SpaceX購入了薩里衛星技術公司10%的股份。
艱難突破與成長
2006年,SpaceX進行了首次發射嘗試,但因燃料泄漏和火災導致失敗。隨后兩次發射也未能成功,公司一度瀕臨破產。然而,在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在馬紹爾群島的歐姆雷克島成功發射,成為私人投資公司首次成功進行的軌道發射,標志著航天行業從政府項目主導向商業主導的重大轉變。同年12月,SpaceX宣布獲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補給服務合同,確保了航天飛機退役后國際空間站的補給任務。2012年10月,SpaceX的龍飛船成功將貨物送達國際空間站,開啟了私營航天的新紀元。
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
2016年,SpaceX成功回收了獵鷹9號火箭的第一級,標志著火箭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的重大突破,預計可降低約30%的成本。2020年5月30日,SpaceX使用獵鷹9號發射了新的載人龍飛船,搭載兩名宇航員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并于8月2日安全返回地球。
在衛星互聯網領域,SpaceX的星鏈項目持續擴展。截至2024年12月,已累計發射7568顆衛星,其中6690顆仍在運行。此外,SpaceX還開展了太陽能帆板項目等其他業務,以增加收入來源。
產品服務 編輯本段
獵鷹9號與獵鷹重型火箭
獵鷹9號是由SpaceX設計和制造的可重復使用兩級火箭,用于將人員和有效載荷可靠、安全地運送至地球軌道及更遠區域。它是世界上首款軌道級可重復使用火箭,通過重新設計最昂貴的部件降低了太空訪問成本。
獵鷹重型火箭則由三個可重復使用的獵鷹9號九引擎核心組成,升空時產生超過500萬磅的推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現役火箭之一,能夠將近64公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軌道。
龍飛船
“龍”飛船具備攜帶多達7名乘客往返地球軌道的能力,是唯一能夠向地球運送大量貨物并返回的航天器(截至2023年11月13日)。該飛船配備了16個天龍座推進器,用于軌道調整、姿態控制等任務。
星艦
星艦(Starship)是SpaceX開發的完全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旨在將船員和貨物運送至地球軌道、月球、火星及更遠目的地。星艦有多種配置,提供集成有效載荷部分,并具備地球點對點運輸能力,可在短時間內抵達世界任何地點。
企業架構 編輯本段
SpaceX的首席執行官為埃隆·馬斯克,首席財務官為Bret Johnsen。公司在瓜加林環礁設有25名員工及6名任務控制員,通過精簡人員架構降低成本。
企業文化 編輯本段
注重合作:采用互聯網公司的軟件迭代方式,快速試錯、糾錯,實現產品創新。
廣納人才:招募了包括前TRW Automotive工程師湯姆·穆勒(Tom Mueller)在內的眾多頂尖人才。
勇于挑戰:挑戰傳統發射模式,實現火箭回收復用,嚴格控制成本。
避免官僚化:保持核心技術人員精簡,避免官僚化流程阻礙創新。
科研成果 編輯本段
SpaceX在專利申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包括衛星接收天線外形、分布式移相器陣列系統和方法、激光穿孔金屬蜂膏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帶主動冷卻的平帶噴油器尖端等相關專利。
企業榮譽 編輯本段
2022年12月9日,SpaceX位列《2022胡潤世界500強》第81名。
2023年4月18日,SpaceX以9450億人民幣的估值入選《2023全球獨角獸榜》,排名第二。
2024年9月,SpaceX在《財富》雜志“改變世界的公司”榜單中榮登榜首。
業務布局 編輯本段
從獵鷹火箭、龍飛船到星鏈和星艦,SpaceX的商業化業務不斷造血,為星艦業務提供支持。公司看起來正逐步離火星越來越近,業務布局縱橫交織,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
重大事件 編輯本段
發射記錄
2024年6月6日,SpaceX“星艦”第四次試飛成功,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灣成功軟著陸,星艦本體實現可控再入并在印度洋濺落。
2024年8月26日,SpaceX星艦從得克薩斯州發射升空,實施第十次試飛后成功濺落印度洋。
2024年10月13日,“星艦”實施第十一次試飛,超重型火箭助推器濺落在墨西哥灣水域,星艦飛船在太空巡航并完成數項測試后濺落至印度洋。
2025年1月17日,SpaceX星艦進行第七次綜合測試飛行試驗,一級助推火箭順利返回發射塔架,但飛船部分解體。
2025年3月6日,SpaceX星艦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實施第八次試飛,第一級助推器成功實現發射塔回收,但第二級飛船失控隨后失聯。
2025年5月27日,SpaceX“星艦”重型運載火箭進行第九次試飛任務,起飛30分鐘后火箭失去控制,第一級助推器發生爆炸。
2025年5月4日,“星艦”實施第十一次試飛并取得圓滿成功。
企業事件
2024年9月17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提議對SpaceX處以633,009美元的民事罰款,原因是涉嫌在2023年的兩次發射任務中未能遵守相關許可要求。
2024年7月12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暫停了SpaceX“獵鷹9”火箭的發射活動,原因是二級火箭在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時出現故障。同年10月6日,“獵鷹9”型主力運載火箭恢復發射。
2024年8月18日,巴西最高法院法官發布命令封鎖SpaceX旗下的銀行賬戶,以迫使馬斯克的公司支付社交媒體平臺X的罰款。8月30日,馬斯克表示SpaceX會免費為巴西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直至問題解決。
2024年9月8日,馬斯克宣布首艘前往火星的星艦飛船計劃在2年后發射,以測試完整登陸火星的可靠性。如果著陸順利,首批載人火星計劃將在4年后進行,目標是在大約20年內建成一座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
2024年11月5日,SpaceX要求“星鏈”供應商將制造業務搬離臺灣,多家制造商將生產業務轉移至越南等地。
2024年12月17日,外媒報道稱馬斯克及其旗下的SpaceX面臨至少三項聯邦審查,以調查是否遵守旨在保護國家安全的聯邦報告規定。
2025年1月22日,馬斯克轉發推文引發墨西哥電信市場波動,美洲電信公司取消了70億美元購買“星鏈”服務的計劃。
2025年2月,意大利政府與SpaceX圍繞“星鏈”的潛在合同談判陷入停滯,部分原因是由于討論從技術方面轉移到了馬斯克的“聲明”。
2025年3月14日,SpaceX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完成代號“Crew-10”發射任務,把四名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并帶回滯留宇航員。
2025年3月15日,SpaceX獵鷹9號火箭執行“運輸者13號”拼車任務,把74個航天器送入軌道,達成“單箭最多載荷”發射紀錄。
2025年4月1日,SpaceX執行人類首次載人繞地球極地飛行任務。當地時間4月4日,載人航天任務圓滿結束,4名機組人員乘坐太空艙在太平洋成功濺落。
2025年4月,美國太空軍宣布SpaceX獲得59億美元的火箭發射合同,包括28個任務,有效期至2029年。
2025年5月4日,得克薩斯州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舉行投票,決定將當地升級為一座名為“星艦基地”的城鎮。
2025年6月5日,馬斯克表示鑒于特朗普關于取消政府合同的聲明,SpaceX計劃立即開始退役其龍飛船。
2025年6月18日,SpaceX星艦S36飛船在測試時發生爆炸解體,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
2025年6月,研究發現太陽周期的強太陽活動已對星鏈衛星再入產生顯著影響。
2025年7月4日,美國空軍暫停了SpaceX公司提出的從太平洋環礁測試高超音速火箭貨運的計劃。
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開始審查SpaceX與多個聯邦政府機構之間的合同。
2025年8月24日,“星艦”第十次試飛成功達成多項技術目標,并順利實現模擬衛星載荷的放飛。
2025年8月26日,“星艦”第十次試飛第二次嘗試成功。
2025年9月2日,SpaceX投資的美國加州圣馬特奧公司Alef Aeronautics研發的飛行汽車Model A正式開啟試運營。
2025年10月13日,“星艦”實施第十一次試飛并取得圓滿成功。此次試飛被視為星艦二代的“畢業大考”或“收官之戰”。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民俗文化 下一篇 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